扶贫济困,总不能空着手去,有的带着项目和资金、有的带着技术和培训、还有的带着资源和点子……而让人想不到的是,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,水城县竟有这样一支脱贫攻坚小分队,他们,带着“地图”去扶贫。
散落在大山上的白岩脚村是水城县发耳镇最为偏远、也是该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,距离镇政府驻地14公里,该村共有24个村民组,其中,土木柯、白岩脚、大地头等3个组藏在山的最高处,海拔1800多米,若是驱车从村委会出发,也要绕过都格镇的垭口、马龙二村,差不多要花40多分钟才到。
因为偏、因为远,因为不容易找,所以要带着地图去扶贫?答案,并不是这样。那么,为什么要带着“地图”?
“目的很简单,就是要让小分队的每一名成员都心中有数、手上有招,确保我们帮扶队员只要拿着这张图,就能清楚地知晓哪家哪户是个什么样的情况,需要帮助解决哪些问题。”看着记者豁而不解,白岩脚村脱贫攻坚决胜队第一小分队队长周斌说出了带着“地图”扶贫的个中原因。
这是一张怎样的“地图”?它又如何得来?在周斌的介绍中,记者得知,这支脱贫攻坚小分队的8名帮扶干部通过反复的入户走访、摸底核查,收集掌握了包保村民组大量的基础信息和人员变动情况,在及时梳理汇总和分析研判后,小分队决定以组为单位、按照村民实际居住的房屋为主要内容,画出了赵家腾、杨柳田、土木柯、白岩脚、大地头等5个小组住房示范图,也就是周斌和队员们带在身上的扶贫“地图”。
“大家看串户路下坎的王小追家,要重点关注一下。”
“对,他家是非建档立卡户,年轻的常年在外省打工,家里就留守了一个77岁的老奶,孙子王小追要过年才回来。昨天下午去她家走访时发现家里灯不亮,检查是电表箱坏了,她睡觉那间的灯泡也是坏的,我们都带了维修工具和新灯泡,马上就去帮她家整好。”
“她一个老人住,家里的卫生也不太好,加上天气冷了她那床铺有点薄,我把棉被、还有四件套都带起的,今天去就要给她把床重新收拾,该添置的添置,该换洗的换洗,干干净净的晚上睡觉也热火。”
……
每天的入户之前,在决定了走访小组后,周斌都会和队员们拿着这个组的住房示意图,并对着“地图”商讨,做好一天的工作计划,合力攻下标注的“重点”“难点”,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。
47栋房屋沿着通组路分布,57户人家就“住在”这张扶贫“地图”里。一笔一画、一线一框,“*”号做记,“△”加重,为何图中这一条条路径如此清晰,一家家的情况这么清楚,画出来的扶贫“地图”竟这么精准,难道这支小分队里有绘画高手?
不、不、不,在当地村民眼里,眼前的这支脱贫攻坚小分队就是普通人,就是亲人:他们把责任扛在肩上、把民生放在心上、把帮扶落实在行动上,心中装着老百姓、个个都是“写实派”。
带着“地图”怎么扶贫?让小分队来告诉你——
当杨文英按下墙壁上的开关,看着屋顶的白炽灯放出耀眼光芒时,77岁的老人欣喜地拉着周斌的手连连道谢;
当身体残疾的王四周就是坐在一旁看着,这七八个胸前别了红针的干部们进进出出、忙里忙外,半晌的功夫把他家“翻了个新”;
王成书、杨光行家门前的小菜园,魏工作家的水管,杨克昌家的电表……
但凡是“地图”中作了记号的,每一桩每一件小分队都记在心里,做在手上;没作记号的,小分队也按图索骥、家家走到,只要发现村民有困难,就及时帮助解决。
带着“地图”去扶贫,这支脱贫攻坚小分队脚步所到之处,换来了村庄的新变化,换来了群众的好口碑。
记者手记:
情系民生,把群众当亲人,心中有“图”,手中才能画出图。白岩脚村这一张张扶贫“地图”,一头连着责任,一头连着民心。帮扶干部真蹲实驻、带着“地图”去扶贫,为村民办实事、送温暖、解矛盾、化纠纷,把扶贫工作真正扶到群众心坎上。(天眼新闻)